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三亿体育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加快建设“七个强省”系列特稿③|安徽:“中国制造”新势力

2024-04-19 13:53:0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加快建设“七个强省”系列特稿③|安徽:“中国制造”新势力我国的制造业门类非常齐全,现在要努力的,就是全面提升,过去的中低端要向上走,布局高端。高质量发展就要体现在这里。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

  ■ 以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为代表的安徽制造业的崛起,是近年来“中国制造”版图上令人瞩目的现象。

  ■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带来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中国制造业由大向强迈进。安徽加快建设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既是自身发展的时势所趋,也是服务制造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

  ■ 坚持“科创+产业”“龙头+配套”等行之有效的打法,做强做大新兴产业;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安徽制造”前景可期、未来可待。

  作为最早与中国合作的外资车企,40年来,大众汽车集团最高管理层中的两位关键人物——监事会主席与管理董事会主席,极少同时出现在中国。

  罕见的例外,发生在安徽。10月10日,大众监事会主席潘师、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率多名高管访问安徽。这里攸关大众向新能源时代转型的全球布局:

  资料图:位于合肥市肥东县的国轩高科肥东基地电池壳体一号车间,工人在补焊工位前忙碌。阮雪枫 摄

  大众计划在皖总投资超过230亿元。正如大众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在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所宣布的:“大众安徽是我们的大本营。”

  过去40年里,大众汽车集团以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为两大支点,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收获了中国汽车市场成长壮大的巨大红利。

  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引领世界,成为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健身中心”。百年汽车工业大变革让行业重新“洗牌”,大众能否续写荣光,取决于电动化转型能否成功。

  巧合的是,当年中德双方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上海大众(现上汽大众)合资协议,也是在10月10日——与大众监事会主席、管理董事会主席一起造访合肥是同一天。

  对于世界及中国制造业而言,像大众这样跨国巨头的战略选择,无疑具有强烈的风向标意义:安徽,“中国制造”版图上正在崛起的新势力,日益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节点。

  “加快建设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作出的这一决策,准确把握了“安徽制造”的新方位、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和世界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和时代背景。

  “安徽制造”的实力今非昔比。过去五年来,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增速位居全国第四。2022年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中,安徽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六。

  资料图:在淮北市烈山经济开发区一家新能源生产企业车间生产线上,工人正在赶制出口太阳能光伏组件。李鑫 杜磊 摄

  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50%的光伏玻璃在安徽生产,全国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新能源汽车是“安徽造”。

  作为链条最长、覆盖面最广、经济拉动能力最强的制造业行业,汽车产业是观察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也是安徽重点打造的首位产业。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234.1万辆,首次超过日本,跃居全球首位。“安徽造”在全国汽车出口总量中占据1/4,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性成就立下赫赫之功。

  令人惊喜的是,安徽汽车产业还在以远超全国整体的速度增长。今年1月至8月,安徽规模以上汽车业增加值增长43.2%,营业收入增长45.8%,利润增长285.6%,增幅分别比全国高31.5个、34.9个和283.2个百分点。

  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是安徽省委对于当前全省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论断。制造业所发生的变化,是上述论断的最佳注脚。积数十年之功,从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再到制造强省,安徽的跃升已到重要关口。

  拉宽视野,中国工业、“中国制造”也处于由大而强的关键阶段。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提升“中国制造”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需要加快高端化升级;提升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和综合效益,需要加快智能化改造;提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水平,需要加快绿色化转型。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

  资料图:在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科大国创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中心,技术人员对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进行检测。范柏文 摄

  在经济实现“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后,安徽在全国经济大盘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理应通过自身制造业的由大变强,为中国工业、“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发挥更大作用。把握新型工业化的特征,顺应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既是安徽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责任。

  2012年到2022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4%,明显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幅

  得制造业者得天下。制造业发展史中隐藏着国家、地区兴衰成败的线索,围绕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向来十分激烈。

  尽管已经初绽锋芒,但与粤、苏、鲁等传统经济强省相比,安徽制造业综合实力仍有较大差距。固然有“发展落差就是发展空间”的说法,但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质资源、要素总是天然地趋向发达地区,呈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后发赶超,建设制造强省,不仅需要决心,更需要眼光和打法。

  眼光决定了从何处发力。新兴产业爆发性强、发展空间大,且格局未定,不像许多成熟产业已经形成竞争壁垒。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必须抓住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安徽制造业令人刮目相看,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是关键。2012年到2022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4%,明显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7.6%的增幅。

  以新兴产业为重点突破口、建设制造强省,一方面,需要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伏等已经形成强大产业集群的领域持续发力,以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优势;另一方面,还应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产业超前布局、抢占先机,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有眼光还要有办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安徽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最具代表性的是“科创+产业”“龙头+配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落户安徽数十年,是许多重大科技成果的“原产地”,但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通过产业化给地方经济带来真金白银的好处。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安徽一度面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硬科技”时代以及安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曾经“高冷”的科研成果有了就地转化为商业项目的产业基础。安徽适时运用“科创+产业”打法,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科大硅谷建设集“科创+产业”打法之大成,于去年6月启动,在创新平台、利益分配、投融资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极大。

  “凡是大湾区有的政策,我们都要有;大湾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一位负责科大硅谷建设的领导干部如此表态。

  在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研发投入强度等衡量科技产业的关键指标上,安徽已是仅次于京沪粤苏等一线诸强的存在。目前安徽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24家,在江苏、广东、上海、北京、浙江之后,居全国第六。2022年安徽研发投入强度为2.56%,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之后,居全国第七。

  科创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批量涌现,对于研发、对于未来的重金投入,将为制造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界投资界津津乐道的引进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等经典案例,都是“龙头+配套”打法的代表作。引进一个在产业链上居于“链主”地位的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纷至沓来,进而形成产业集群。京东方自身在合肥累计投资近千亿的同时,更带动驱动芯片、基板玻璃、关键材料、高纯化学品、偏光片等上下游企业超百家集聚,形成“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

  类似的故事正在汽车行业续写。汽车零部件数量以万计。为加强生产协同性、降本增效,零部件企业往往跟着整车厂跑。产能巨大的整车工厂周边,都会聚集大量零部件企业。大众安徽吸引了38家供应商落地合肥,蔚来汽车已有120余家供应商在安徽布局。

  针对车规级芯片、“三电”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安徽优化招引政策,吸引优质零部件企业落户。今年以来,已签约、开工10亿元以上汽车领域项目152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46个。

  龙头企业能够以自身为中心吸引配套企业的集聚,反过来,配套企业的集聚让产业生态更加完善,也会增强一个地区对龙头企业的吸引力,形成良性循环。可以预见,在建设制造强省的过程中,“龙头+配套”的打法,还将创造更多成功案例,写下更多精彩的产业故事三亿体育官方网站

  制造业是否强大,不仅体现为拥有哪些产业、能够造出哪些产品,也体现在生产组织方式上,体现在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同志访问日本,在一家汽车工厂听到这里人均年产汽车94辆后,意味深长地说,你们比中国最先进的长春一汽“多出93辆”,“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了”。

  有引领时代的产业,也有引领时代的工厂。如今,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有着众多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

  位于合肥经开区的联宝工厂,是联想集团最大的智能计算设备研发和制造基地,每0.5秒下线一台笔记本电脑,高峰期产量占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的1/8。通过部署30多个“工业4.0”柔性自动化和数字化应用案例,联宝合肥工厂在每天处理8000笔客户订单,且80%都是单笔小于5台的定制化需求情形下,仍然实现了45%的劳动生产率提升。

  今年初,联宝工厂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与麦肯锡咨询公司共同评选的全球“灯塔工厂”。“灯塔工厂”堪称全球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标杆,安徽已有4家入选,数量和山东并列第三,仅次于江苏和广东。

  制造业和数字技术的融合正催生“智造”新生态,数字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基本范式。同时,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绿色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鲜明底色。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瓶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智能制造在提升产业效率的同时能够有效减碳降污,绿色制造则以较小的消耗和排放实现更大产出,两者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能够发挥叠加作用。

  安徽以“智能绿色”为制造强省建设的努力方向,正是积极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安徽致力打造的高能级全球制造业开放合作平台,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主题从上一届的“制造世界·创造美好”改为“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从“制造”到“智造”,一字之变,彰显了安徽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坚定意志。

  在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面,安徽已出台系统政策,每年拿出10亿元资金,实施“数字领航”链接、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区域数字化转型等十大工程,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政企联合打造的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截至9月入驻用户超36.1万,在推动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天然易于应用新技术、新模式的新兴产业相比,传统制造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建材巨头海螺集团、有色金属巨头铜陵有色、钢铁巨头宝武马钢,在2022安徽制造业百强企业榜单上位列三甲。这些依然是一方产业支柱的超级“大块头”,能否走上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之路?与许多人固有印象中的粗放、灰头土脸不同,“大块头”们正在变得越来越“灵巧”“干净”。

  以海螺集团为例,在其位于芜湖、世界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内,载重百吨的矿车已实现无人驾驶,全车遍布30个传感器,可精准辨认扬尘和一般障碍物。数字矿山精准调度、自动配矿,一土一石皆有所用,矿产资源利用率达到100%。水泥厂同时还是城市净化器,利用水泥窑的高温,处理了芜湖市近一半的固体和危险废物。

  智能化绿色化的目的,是让生产变得更加高效、成本更低、排放和污染更少。除了一般性的技术改造支持政策之外,安徽还将农业领域的“亩产”概念引入工业领域,在全省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以亩均营收、亩均税收等指标对工业制造业企业进行评价,将要素资源向亩均综合效益评价较高的优质企业倾斜,以此引导、倒逼制造业革新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提质增效“添绿”。

  更聪明的公司,更智慧的工厂,更清洁的生产。一场以“智能”“绿色”为主题的制造,正在引领“安徽制造”的效率变革,重塑“安徽制造”的底色。

  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光伏、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量子通信、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崭露锋芒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筚路蓝缕、胼手胝足建起号称“江南一枝花”的马钢,到铜陵有色建成第一座铜矿、第一座铜冶炼厂;从改革开放初期家电产业的蓬勃兴起,到上世纪90年代奇瑞汽车一鸣惊人,成为民族工业的骄傲;从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光伏、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到量子通信、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崭露锋芒……“安徽制造”于一穷二白中起步,历数十载艰辛努力,书写了激荡人心的“蝶变”华章。

  “中国制造”正由大变强。加快建设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承载着安徽对于制造强国的历史担当,寄托着江淮儿女孜孜以求的百年梦想。

  合肥北站,中欧班列载运的主要货物,已从最初的轻工产品、工业半成品,转变为光伏组件、液晶显示屏、机器人部件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宣城、池州这样的“小清新”城市,也会诞生华晟新能源这样的百亿估值“独角兽”,也会在“高大上”的半导体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家电之都”“IC之都”“新能源汽车之都”“光伏之都”……每一个标签,都蕴藏着一段传奇,都凝聚着一颗雄心。

  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始终以正确的眼光和打法,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安徽制造”,正在踏上一段新的攀升之路。

  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了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举措和工作要求,对安徽今后一个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安排。

  9月20日,在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之际,由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编制的《2023安徽制造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发展报告》)正式发布,向世界展示安徽打造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的丰硕成果。这是安徽首次在世界制...

href=""

搜索